家长委员会工作总结
无论多好的学校教育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我们以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办好家长学校,使学校与家庭携手,发挥校合力。
一、建立家长学校机制,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使我校“家长学校”更具规范性和生命力,能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健全 “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主要由班级里的部分热心和富有责任感的优秀家长组成,负责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起到家长和学校沟通的纽带作用。做好家长学校信息的收集、反馈、调研和决策工作。
二、明确家长学校教育主题,提高家长的教育艺术。
我们学校是一所接收农村学生的学校。相对来说,家长对孩子与学校的期望值都较高,但学生层次不齐。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但又苦于缺少教育方法,与孩子的隔阂因此而产生。在学校出现的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大凡有以下几种:一是学习很好,但是人际交往存有一定的困难,对亲情、友情有漠视的表现,心理问题较多,家长对孩子的愁眉苦脸感到很无奈;二是不爱学习,心中没有目标,打球玩游戏,得过且过,家长对孩子的逆反性格,感到束手无策,非常头痛。他们或是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经验与方法,或是家庭缺损,对孩子又关心不够又缺乏沟通交流,使孩子的心越来越孤独、走得太远。鉴于这样的情况,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显得更加有必要。
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状况,全面开设系列教育主题。邀请学校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典型优秀学生家长为家长进行指导如: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正视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暑期生活指导;重视孩子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快乐进步;早恋的预防与教育、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等教育讲座与指导。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所运用的教子方法。为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学校能从家庭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指导。精心挑选案例,深入分析,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
三、引导家长参与校园生活,增强对孩子的理解与认识
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针对学生在校携带手机问题、家长来校进行校访,我充分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召开家委会会议,共同从学校、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了学生手机使用制度、校访。因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这两项制度的执行就很容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我班,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把手机留在家里,或是让家长、老师保管,自觉遵守着学校的规定。再如校访,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这项工作由班主任具体落实。每周邀请个别家长来校进行校访,使家长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学校工作的机会。学校的每个教育活动,都将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洗礼的过程,考验他们的人生信念、锤炼他们的心志。我们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这样的活动,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世界,探求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渠道和话题,引导他们积极进取,成熟成长起来。
四、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形成共同教育的合力
班级在开校讯通的同时还开设了家长微信群,能更及时、更全面的与家长进行交流并交换意见。给家长一封信向家长直接介绍家庭教育的方式、现代家教信息和学校工作的新动向,立足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比如向家长提出“多一点时间陪孩子”的倡议;向孩子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生活的自理。
引导家长和孩子互相走近对方的心灵,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对父母更加爱戴。“爸爸妈妈对你说”、给孩子的一封信以及父亲节给“爸爸的一封信”、母亲节“给妈妈的一封信”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浓浓的亲情荡漾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让亲情成为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五、成效:
1、家长的教子观念发生变化,愈加重视孩子的品德与心理健康。
通过家长学校的辅导与学习,慢慢改变着家长“重智轻德”的观念。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家长会中,家长不再是紧紧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开始过问起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表现等。
2、家长教子方式得到提高,教育效果明显。
我们把孩子对家长、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教子方式的改变。许多家长深有体会的说:孩子已经长大了,到了高中,与他们平等、亲切交流会有许多的收获;而简单的、粗暴的教育,只能使孩子越走越远。
3、家长素质得到提高,家庭育人环境得到优化。
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从而增强了家庭责任感,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访中,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在创设温暖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所作的努力。
4、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使家长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并依靠不断提高的家教方法,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又使家长了解到了学校的工作,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了解、信任,使家长能主动地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