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艺术

时间:2024-01-06 08:27:55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艺术[本文共2654字]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艺术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四中学孟庆兰

中国传统的“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结合这十几年做班主任的经验,我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善用攻“心”术。我认为: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攻心,就得了解学生的心理。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切忌“妄为”:想当然,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就开火进攻。到头来,一无所获还是好的,学生离心离德害莫大焉。那么,到底怎么去攻呢?譬如说“孤立术”:就是对学生故意冷落。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冷落是对学生最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人人都有被肯定被重视的需要,学生尤甚,如果明显受到教师的冷落,必定心中极为痛苦,这种惩罚,如果能巧妙运用,效果与体罚不可同日而语。需要说明的是,“孤立术”杀伤力极大,一般只适用经常违纪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并且只能用一次,不可反复采用。我带的班级曾有一个学生,上课捣乱,作业不交,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最严重的一次,因发生口角就用匕首戳自己班一个学生,后来缝了好几针。我和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家长,严批评、重惩罚,亳不奏效。最后,我只好对他进行“孤立术”,并鼓动全班同学和我一起行动,他在被冷落三天后就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逐渐开始约束自己的言行,然后再和他讲道理,他也能慢慢接受了。

要知道,我们教师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攻心乃是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但,攻“心”术绝不是冷战,更不是心罚,而是基于对学生关爱,对学生成长规律尊重之上的积极行动。总之,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灵活运用“无为”的冷处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用“批评”法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必须进行批评劝告。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学生的忠言由“逆耳”变成“顺耳”,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将缺点错误加以改正呢?这个过程也不可“妄为”,将“无为”理念进行下去。

1、批评要“知彼知己”。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必须先弄清楚情况,查明原因,做到信息准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并且可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七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刚过,我们班的成绩有所退步,我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在班会上我做了有的放矢的批评。列举一些同学在学习上做到不够的具体事例,然后给他们提出目标,最后还安排学生干部对一些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一对一督促,并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又再次领先了。

2、批评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为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低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当学生做错了,我在批评时,更多的是问他,“我觉得这样不妥,你认为呢?”“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你认为怎样?”“也许你有自己的立场,那你也可以和老师交换一下看法。”“我相信你自己能处理的很好,不需要老师多说”等等。

3、批评要“以迂为直”。对于学生的错误,正面“进攻”,直接批评,有时候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这时如果暂时不理会学生的错误,绕个弯,先将目标放在与其有关联的另一个事物上,再逐步接触实际,最后往往就能“不战而胜”,达到批评错误的目的。如活用教学内容批评在课堂教学期间学生所犯的错误,就是“以迂为直”的运用形式之一。有一次,我班里有一个屡次不做值日的学生,正好我在课堂上曾经讲到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一主题。我课下单独把他找来,先了解了一下情况,得知他屡次不值日不是因为家庭有什么特殊情况,只是自己偷懒,他一直低头准备迎接我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可是我接下来,话题一转,带他一起回顾了做负责任的人的相关课本内容,一边回顾一边观察他的反应,他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通过课本知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向我承认错误,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以后果然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只要我们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巧用“惩罚”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教育,面临“奖”与“罚”的选择时,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奖励”,避免“惩罚”,杜绝“体罚”,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大力倡导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的运用“惩罚”教育,只要不妄用惩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种做法看似班主任老师“无为”而治,但实际管理效果却还不错,我也是如此坚持的。

什么是“惩罚”呢?惩罚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不再犯。”而且,科学的惩罚教育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因此,这“惩罚”已经不是来自我的“铁腕”,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我的班集体中,我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惩罚教育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教师因不慎违规也将被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规》惩罚。我觉得,这不是有意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而是真正的民主教育。比如我们班的班规里面明确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时间观念,不可迟到。可是有一次,我就迟到了。当时,我能感觉到大多数孩子都在偷偷地看着我,看我到底要怎样做。于是,我自觉地按照班规,和其他学生迟到一样地在教室后面站了一个晨读的时间,同时做了一天的班内值日。我感受到孩子们看到我主动接受班规惩罚的时候,他们都在互相地交换眼神,果然,从此,我们班迟到的现象大大地减少了。

以上是我对中国传统的“无为”艺术运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想对于班主任来说,无论何种管理方式,都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源泉。爱,增添了我们的人格魅力;爱,发挥了无穷的教育力量。科学的方法加上对学生全心的爱,必将培养出积极的学生,管理出优秀的班级,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艺术[本文共265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